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传承东坡精神 书写海洋诗篇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5-04-21 10:30:04
编辑: 纪新颖

2b169e3b901642d2a653708b0b99ca5b_20117440_hnrbtp3_1744896624632_b.jpg

杨克。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应邀做客“东坡诗韵·时代回响——旅琼文艺家大讲坛”,为海南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东坡精神和诗歌对当下写作的启迪》的精彩讲座。


现场,杨克用诗一样的语言回顾了中国诗歌的千年文脉,重点分析了东坡诗词及其精神,同时探讨了当代诗歌创作,特别是海南海洋诗歌创作的体会及感想。


新诗创作要继承“诗以言志”的传统


讲座伊始,杨克带领大家穿越中国诗歌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质朴自然,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再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杨克用生动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勾勒出一幅中国诗歌的精神图谱。


“中国诗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这条长河中注入新的活水。”杨克认为,虽然新诗在形式上与古典诗词有很大不同,但在精神内核上必须继承“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传统。“我们今天写诗,不是要模仿古人的格律,而是要传承他们关注现实、抒发真性情的精神。”他说。


在众多古代诗人中,杨克对苏轼情有独钟,他写过很多关于苏东坡的诗。“很多读者都喜欢东坡,不仅仅是因为他超凡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那豁达的性情。”杨克表示,苏东坡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有趣的灵魂,这位九百多年前的诗人,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启迪。他在逆境中依然乐观向上,他对自己所到每一个地方的土地都充满了爱,对当地的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东坡的人格是如此有魅力,他的乐观精神和豁达胸襟特别值得大家学习。


“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3年,淡泊心境,在海南大地上留下了无数佳话。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化成就更是圈粉无数,引众多文人墨客赞叹,为后世人们所传颂。”杨克表示,苏东坡的形象对海南的文化传承、文旅发展都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诗歌创作要扎根生活呼应时代


杨克认为,新诗最大的性格,就是“自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不受拘束没有形式,自由自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新鲜的、没有被污染的、拥有自我个性的、直抵人心的诗,才是好诗。”他同时强调,自由不等于随意。诗歌不是文字游戏,它必须扎根于生活,来源于诗人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和独立思考。


据了解,杨克的诗歌作品内容包罗万象,30余年来,他用敏锐的时代触角,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声音。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评价:“杨克的诗有一种朴素的真实,他在当今中国的现实场景中直接穿行,写下铭记这个时代伤痛的诗句,结实、尖锐,却有温暖。”比如,杨克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在商品中散步》反映了市场经济初兴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新世纪的《人工智能美少女》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思考。


海南多元文化为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来到四面环海的美丽海南,杨克不禁现场与大学生们交流探讨起书写海洋文化的话题。他说,我国是以黄土地为象征的农耕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歌咏田园、山川、莽原、湖泊乃至沙漠壮丽景色的诗歌不胜枚举,它们是大地的诗篇,然而中国诗人对海洋的书写较少。“海洋占地球面积十分之七,中国海洋面积辽阔,我们不应忽视海洋文化。”他说。


杨克深情回忆了自己创作的与海南、与海洋有关的诗歌。从1995年第一次来海南时创作的《飞越琼州海峡》《海光》,到近年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创作的《海南自贸港未来畅想曲》,他用诗歌记录着这片热土的发展变迁。


“海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无边的蓝,”杨克回忆道,1995年他写下《海光》,“从大海里银子跃出/清亮亮的音符从波涛雪白的牙齿间跃出/今夜大风吹醒马群 浩荡的马背/一匹匹白浪推远的马背清晰明亮……”他将海南大海的波澜壮阔写得形象生动。2019年,杨克创作了《南海海眼》,以更成熟的笔触描绘南海的蔚蓝与深邃;去年9月,他在昌江创作的《棋子湾的落日》则以鲜活的笔触将棋子湾的落日美景展现给读者。


“海南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多元性。这里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有热带雨林的神秘深邃,更有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实践。”杨克认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不仅带来经济发展机遇,也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他鼓励海南的大学生们为时代写诗、为海南写诗、为海洋写诗,为推动新诗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