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佳杏
文化主体性
思想点击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持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开创文化传承发展新气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还是文化主体性的强大建设者和坚守者,在巩固文化主体性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巩固文化主体性。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主动精神,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创造活动,坚持“文化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把文化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生产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鼓励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作出彰显时代精神、凸显中国特色、满足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文脉,传播中国声音,谱写当代华章。
坚持“两个结合”和守正创新的根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结合”主张以辩证法的形式处理文化发展中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元素的有机整合、有序运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文明因子和优秀文化素质,其先进性和真理性的理论内核打通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思想经络,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从“古代版”向“当代版”转化。“结合”的过程是辩证取舍。“结合”主张对文化进行辩证扬弃和理性选择,在分析、扬弃、重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化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难题。“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本体,以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理论—现实—文化”三维要素,创造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开启文化创新创造的理论和实践空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努力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坚持打造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化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是在群体共同体认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汇聚而成的文化共同体,要辩证处理文化共同体中“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一体”集中表达的是中华文化的总体性、共通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凝聚的核心价值和共同追求的历史文化大传统;“多元”指向的是各族人民因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差异呈现出的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小传统,中华文化就是一个由单数大传统和复数小传统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体系。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增强中国人民对文化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互动互融,形成各民族共有的“合文化”的自觉认同,在一体与多元的统一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多元差异性文化共生共存的文化方案。我们倡导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对待各民族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坚持构建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文化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一方面,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构中华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其能够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其内蕴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内核,振兴中华、孝悌忠义、崇德向善、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串联成一条稳固的轴线,支撑着中华文化向上生长。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走中国式文化发展道路,稳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守自身文化特色和立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要从容面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代替文明冲突隔阂、对抗超越,以多元共存、互学互通推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壁垒,倡导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核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新图景,共绘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